戴戎光简介(江阴要塞戴戎光)

江阴要塞在江苏省江阴市境内,江阴要塞位于长江下游,是南北交通要道,自此向东长江江面开阔,江阴要塞处在喇叭口的位置,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。

 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始建于1917年,在民国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均是军事机构。1947年底成为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驻地。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,要塞地下党组织在那里从事隐蔽斗争,成功策动了著名的要塞起义,为渡江战役的胜利扫清了障碍。

1932年初,日本侵略者不断在上海制造事端,一二·八淞沪抗战爆发后,国民党政府拟订了江阴要塞步炮兵战斗实施法,开始修筑江阴至巫山间四条军用支线,全部路线长约五十公里,大小桥梁十余座,涵洞一百余座,花费旧币一万余元。
1935年冬,国民党八十七师构筑锡澄线江阴附近工事,并修筑福山至苏嘉乍浦国防线的北段工事,宋子文向礼和洋行订购的福斯炮厂移动式十厘米要塞炮12门,于1936年运抵江阴要塞100余门,其中新增61门。
蒋介石曾派吴国桢到德国订购一批要塞炮,以加强要塞炮台防卫能力。 希特勒政府存心拖延,分批付货,直到日本发动第二次淞沪战争。江阴要塞大炮上的瞄准器材还未运来,致使要塞炮台在抗战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。
在三个多月的海空战斗中,江阴要塞炮台及其防御工事大部被毁。十二月二日要塞弃守时,由抗日守军将要塞炮及器械拆卸一部分,携至江北仪征,并将火炮工事销毁,以免陷入敌手。1945年日军投降后,江阴要塞炮台由国民党军队重建,配备了一个守备总队,下设三个大队和一个重火器中队,约3000人,国防部拨最新型活动机械化炮20门,有三个大队,每个中队有炮三至四门。 还曾配备一个重炮营(后调去上海)。并设置赌堡、明炮、藏兵洞、工兵营等。 1947年10月,修筑由后塍至常阴沙十一圩港公路,以便车辆及火炮运行。10月,将君山无梁殿迁去,安置炮台。
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,蒋介石有意识地加强江阴要塞军事力量。1948年6月,由国防部陆军总部少将军械处长戴戎光接任江阴要塞司令。要塞的兵力和火力有所加强,配备100毫米榴弹炮和100毫米加农炮各12门,以及三七战防炮16门,二五机关炮2门,共42门,正式编成江阴要塞炮兵总台,人数约千余人,相当于一个重炮团。
辽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战役后,国民党南京政府企图凭借长江天堑,负隅顽抗。1949年春,从台湾调来了一个游动炮团,约3000人,下设三个营,配备五七战防炮36门,另外还成立了一个工兵营,约200人。在对岸靖江八圩构筑一个加强团的桥头堡阵地。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对江防指挥系统作了调整,把江阴要塞划归第一绥靖区指挥(司令是国民党江苏省主席丁治磐兼),将京沪江防防御地带划分为镇江,江阴,常熟三个分区,江阴分区以武进、江阴、无锡为防御地域,戴戎光任分区司令,每个防区只准开放一个港口(江阴分区开放黄田港),其余港口均予封锁。

至1949年4月,江阴要塞设有炮台总台、守备总队、游动炮团、工兵营,总兵力有七千余人,相当于一个军的建制。 1949年4月21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。 国民党江阴要塞7000名官兵,在炮台总台长、共产党员唐秉琳的率领下,成功地举行了起义。他们调转炮口用巨炮轰击国民党的军舰和其他顽抗的军队,有效地配合了解放大军的作战,促使国民党军防线的迅速瓦解。 从此,江阴要塞炮台,以其光荣的业绩,载入史册。

个人观点来看,江阴要塞构筑于长江沿岸丘陵上,主要作用在于阻断敌军顺流而下,但从历史上的表现上看,这个要塞的作用不大。任何要塞实际上只能充当一个支点的作用,要发挥作用必须要有强大的外围野战兵团作为后盾。要塞以其公事和火炮的优势充当铁毡,迟滞对方攻势,消耗对方有生力量。然后外围兵团充当铁锤,粉碎对方攻击。但无论是抗战还是渡江战役,由于缺少外围兵团的呼应,攻击方可以轻松绕过要塞。且攻击方主要为轻装部队,对后勤运输的依赖相对较小,江阴要塞的火力优势也没有很大的发挥

而今,江山换貌,炮台废垒犹存。1981年,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,江阴黄山要塞炮台列为省级重点文物物保护单位。对一些受破坏的遗址,于1983年进行了维修。现存大、小石湾和席帽峰南麓,西山嘴等多处明,清所建三合土炮堤,炮台及其他构筑物遗址;东西山北坡,清两江总督张之洞所建混凝土结构的炮台三座,其他各山头民国以来重建和改建的混凝土炮台包括隧道,藏兵室、弹药库等保存的较完好。

江阴市人民政府,为了保护文物古迹,于1983年,陆续拨款修建了五米宽,三千米长的盘山混凝土山道,新建了黄山公园门楼和黄山博物馆、望江亭、盘石溪流、陈毅诗词碑等景点,使历尽沧桑的古炮台大为增色,成了众所瞩目的游览胜地。